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一章 险隘乡情 (第3/5页)
激烈角逐中亚时,英国为阻止沙俄经由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入侵英属天竺并控制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在军事征服山人伊斯兰共和国未果后,为继续推行其既定的“前进政策”,便使出了“分而治之”建立缓冲区的阴谋。 189年,由英国外交大臣杜兰亲自勘定,将普什图部落地区一分为二,从而形成1200英里长的国际边界线,即“杜兰线”。随后,英印政府强迫山人伊斯兰共和国,接受划定的双方势力范围分界线。1919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后,双方签订了《拉瓦尔品第和约》,首次将“杜兰线”称为阿印两国的边界线。 印巴194年分治后,根据《蒙巴顿方案》,西北边境省经由全民公投,多数人选择加入清真之国。杜兰线,从此成为清真之国和山人伊斯兰共和国的边界线。但山人伊斯兰共和国历界政府,都拒绝承认杜兰线的合法性,巴阿双方围绕“杜兰线”两侧的“普什图斯坦”问题,长期争执不休。 从印巴分治开始,清真之国中央政府继续采取英印当局的统治政策,给予部族区充分的自治权。中央政府不干预部落区的日常事务,以此换取部落区加入清真之国。 190年人民党上台执政后,总理布托宣布对西北边境省份政区进行重新划分。原属于部落区的迪尔、斯瓦特、奇特拉尔、马拉康德保护地和哈扎拉地被划归西北边境省。俾路支斯坦的部落地区,即兹霍布、锡比、罗拉赖依和查盖依,则成为俾路支斯坦省的一部分。 剩下的部落地区,即被称为部落代理处的莫赫曼德、拉姆、开伯尔、巴贾乌尔、奥克拉扎依、北瓦济里斯坦和南瓦济里斯坦等地,以及被称为“边境地区”的白沙瓦、科哈特、坦克、班努、拉基和德拉伊斯迈尔汗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