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1977_第二百九十七章 人情似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人情似酒 (第2/5页)

着头脑。

    往往他被人一笑,就会坚持己见,与人抬起杠来。

    有意思的是,别看这两件事拿来讨论,任凭什么语言学家都难解释明白,说出个让人信服的理由。

    但其中的道理和缘由,却在偶然闲聊间,全让他的二婶儿王蕴琳轻而易举给说透了。

    王蕴琳首先肯定,简体字的改变是对的。

    她的理由是,作为世上最复杂的语言,汉字简化有莫大的好处。

    让人学起来方便,便于识字率的普及,这等于增加了语言的实用性。

    也就节省了许多没必要耗费的精力,让人们有了更多时间可以去研究其他学问。

    至于副作用也有,但无需过虑。

    因为术业有专攻,一般人掌握的程度,只要对现代生活没影响就可以。

    而研究历史和传统文化之人绝不会不学繁体字。

    那既然如此,这完全可以当做一种语言文化层级来看待,就像学历的高低一样。

    别忘了,哪怕是古人,文字掌握程度也是不同的。

    不考功名的人,自然不用费心去背什么“子曰”。

    其次再说京城地名儿,儿化音的应用。

    王蕴琳认为,那其实是一种于公众范围内,约定俗称养成的口头习惯。

    它的规律也并不复杂,关键就在于公众认知里对一个地方的看重程度。

    大体上来说,是以“官家”与“民家”来做区分的。

    就比如“琉璃厂”、“台基厂”、“黑窑厂”等。

    因明清时都属工部“五大厂”之故,沾了官气,这些地名都不儿化。

    而中下等市场集聚的“厂甸儿”就必须儿化了。

    又比如因人敬畏神明,寺庙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