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四章 秘诀 (第1/6页)
如果谁要不知足地说,“炸花生米”和“红烧肘子”只是生活调剂的偶尔需要,用处还不算太大的话。 那么“张大勺”再传的几个几乎家家户户、日日餐餐都要用到的烹饪窍门,那说起来可就真是功德无量,让人受益良多了。 都是些什么呀? 首先就是怎么用味精。 味精这东西,其实就是谷氨酸钠,最早是1866年由德国化学家里德豪森研制成功的。 后来日本人意识到其中的商业价值,率先创造出了工业生产的“味之素”。 直至传入我国后,是1921年吴蕴初发明了生产谷氨酸钠的水解法,才彻底打破了日本人的垄断性经营。 从此,味精才以低廉的价格进入了普通民众的厨房,和华夏饮食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不用多说,味精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提鲜,增进人们的食欲。 还能提高人体对其他各种食物的吸收能力,对人体也有一定的滋补作用。 想当初“味之素”的广告语,不就是“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吗? 实话实说,这要比起当今社会的保健品来,还真不算虚假广告。 但正所谓过犹不及。 要知道,过去海外的华人,除了极少数的社会精英,几乎都是被“卖猪仔”过去的沿海贫民。 而这些华工和华工的后代,就没几个懂得做菜的正经厨师,甚至是在自己家也没上过灶的家伙。 于是他们无不把此物视为调味珍宝。 1968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