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24章 大学 (第3/5页)
至于百年后田齐桓公的稷下学宫,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诸子百家荟萃于此,相互争奇斗妍,殷周的知识在那里发酵,最后酝酿出了一个伟大的时代:百家争鸣! 不过在赵无恤看来,这两件事只怕是不会发生了,至少不会在河西和临淄发生,因为接过老子、孔子二人传播文教使命的,将是他,是邺城的新学宫! 就让河北成为华夏新的文化中心吧! “晋国的新绛泮宫在内战开始后便荒废了,如今晋已迁都,铜鞮狭小,不足以建立学校,故而我打算把学宫放在邺城。先建立守藏室藏天下之书,再请苌叔和遽伯玉、颜阖、史赵等闻人坐镇主持,一面整理书籍,一面也推陈出新,编篡新书,吸引晋国和诸侯士人来此求学。苌叔觉得此策可行否?” 苌弘闭上了眼,思索片刻后道:“如此一来,非但晋国,天下士人将尽归赵氏矣!” 他是从穷士一步步起来的,所以知道这些人的做派,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是后人无法想象的,这种渴望足以让他们跨越千山万水,行走数国,只为求观一卷竹书…… 后世的孟子、墨子尚能依靠几车竹简吸引许多弟子,更何况赵无恤的学宫。 不费劲寻找人才,而是让人才主动找上门来!赵无恤这一招,便胜过当世效仿赵鞅养食客的魏、韩、陈氏,以及后世各种在四野里到处寻找隐士的君王无数倍! 老子的守藏室是个场所,爱来来爱走走,孔门是纯粹的私学,唯一的老师教授许多学生,西河学派则是官私结合,稷下则是官办高等学府,但是学术氛围宽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