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_明末大军阀 第13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末大军阀 第139节 (第5/10页)

,然后每天有三、四个人来,最后玻璃工坊竟一天能卖七、八套玻璃酒杯。

    到了后面,灵山卫以及周边府县的富商们也开始购买刘衍的玻璃酒杯。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刘衍的玻璃工坊就卖掉了二百九十六套玻璃酒具,三十五套玻璃茶具,其余各式玻璃制品四百多件。

    刘衍给玻璃酒具的定价是八十两银子,玻璃茶具的定价是七十五两银子,其余各式玻璃制品的价格不等,共分为五个等级,从十五两银子到六十八两银子都有。

    这样的销量算下来,刨去烧玻璃的成本,玻璃作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赚了两万八千多两银子。

    如此巨大的收益,玻璃工坊一经投产,收益就直逼晒盐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玻璃工坊将成为灵山卫又一大财政来源。

    于是刘衍开始担心玻璃配方外泄,为了防止玻璃产业的配方外泄,刘衍着手在生产环节层层设计,争取将泄密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刘亚一开始就把烧玻璃的烧窑和投料工序细分为六个步骤,每个步骤交给不同的人去cao作。而且刘衍也不告诉cao作投料的工人他cao作的是什么材料,只让他知道材料到了就按重量投入坩埚。而原材料采购人员也只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材料,不知道这些原材料怎么用。

    如此便形成了若干条生产线,彼此之间互不干扰,自然大大降低了泄密的可能性。

    在玻璃工坊中,除了刘衍之外,知道烧制玻璃所有秘密的人,也就只有史四升、宋灌和几个工匠头领,刘衍将他们的家眷全部接到了灵山卫城内,安排房屋居住,每月发给安家费,让几人感激涕零,刘衍料想他们也不会泄密,否则后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