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末大军阀 第534节 (第8/9页)
,大明立国之时曾封琉球岛统治者为琉球王。因着水路之便,琉球国是大明、日本、朝鲜三国之间的贸易枢纽,由此赚取了大量的财富。 琉球王国的都城为首里,便是后世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的东郊。 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同古代日本一样,关于其国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古史。 《隋书》中即有《琉求传》。据1650年成书的该国用汉语自撰的第一部 国史《中山世鉴》称:“盖我朝开辟,天神阿摩美久筑之。”“当初,未〔有〕琉球之名。数万年后,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访求异俗,始至此国地界。万涛间远而望之,蟠旋蜿延,若虬浮水中,故因以名琉虬也。” 这就是说,中国隋朝时该国始被称为琉虬,后《隋书》改为“琉求”。此后,《元史》又写作“琉求”,有的书中又称“留仇”,总之都是谐音。 到大明代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诏书中称其为琉球,从此乃成为正式名称。可见,连琉球国的国名也是中国取的。 据《殊域周咨录》载,该诏书说:“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这份诏书除了以华夏自居中央,使用了中国历代皇帝习用的“蛮夷”之类词以外,毫无威胁恐吓的意思,是一种和平外交。因此,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首先领诏,并立刻派遣王弟泰期,与杨载一同来中国,奉表称臣。 “由是,琉球始通中国,以开人文维新之基。” 继中山王后,琉球山南王承察度和山北王怕尼芝,也相继于翌年向中国皇帝称臣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