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明末大军阀 第499节 (第2/8页)
秋,皆河南、江淮诸镇之军也,更番往来,疲于戍役。” 《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也云“西北边岁调河南江淮兵,谓之防秋”。 其实参与防秋的不止河南、江淮兵,河北等割据型方镇有时也在被征调之列。 《唐大诏令集》、《命诸道平籴敕》云:大历元年(766年)正月,应诸道每岁皆有防秋兵马,其淮南四千人,浙(淮)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三千人,山南东道三千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剑南东川三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 另外,刘衍还提到了防冬,就是在防秋之后,唐廷还要防冬,即防御南诏。 这是因为吐蕃主要在秋季进攻,而南诏主要选在冬季。南诏位于唐之西南,文宗大和年间后也开始构成边患。由于南方炎瘴严重,到冬季则轻些,因此南昭主要利用冬季对唐发动攻势。 唐向来在西南地区驻兵很少,防御力量很薄弱,为抵御南诏势必调动其他诸镇的兵力。河北藩镇军队也被征调防冬。 唐末高宗敏任桂州卢龙军散兵马使充讨击使,即是幽州镇派遣军队参与防冬,驻防桂州。 说完这些之后,刘衍严肃的对众人问道:“诸位想一想,所谓的防秋和防冬对于大唐来说,意味着什么?”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 副都督陈玉景说道:“属下以为,对于大唐来说,防秋和防冬就意味着耻辱!” “没错,就是耻辱!” 刘衍大声说道:“巍巍大唐,天睥万国!可是到了晚唐时期,大唐已经失去了对外开拓的实力,只能在每年秋冬时节部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