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668节 (第5/6页)
。 标准,这是两个本就应该做到的词汇,可好像已经被人给排除在外了。 3a的发力方式不同,再怎么投机取巧都不一定能练出来,哪怕真的出来了,成功率稳定性也低得可怕。 四周跳不一样,平昌周期从男单到女单,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专属于技术毒瘤的偷鸡摸狗方案,一个个的,没有最毒,只有更毒。 反正,落冰站住了就行。 赛后采访里,冼初然回答了记者的“你的萨霍夫四周都已经出来了,但队内很多人没有出这个难度,是因为她们天赋和训练不足吗”问题。 有着虎牙的冼初然奋力趴在桌子上,伸手去够那个鹅颈话筒,调低到适合自己的高度。 “我们教练说了,”最稚嫩的童声里,说出来了最讽刺的话,“要练就要练技术最正确的四周跳,要出就要出赛场最符合标准的四周跳,我这个跳跃并不完美,它问题很大加分也很少,但我能确保的只有一点,它符合国际滑联技术手册上的所有认可标准。 能进入国家队的人天赋都不低,之所以她们没有出四周跳,是因为你们不知道而已。” 说完这话,冼初然笑了笑,任凭后者追问“现在谁出了四周跳”,也不回答。 她能感受到这个记者提问里的不善,一个问题的问法有很多,偏偏他用了最不好的那种。 队内一直在练四周跳,从12岁到16岁的女单、男单,他们未曾后退过。 于谨还是觉得小孩子练这个难度不合适,但大势所趋,而且运动员本来就是用rou体凡躯去拼一个极限,他没办法阻止,也不能阻止。 练四周跳太容易受伤,冼初然在地方队就因此骨折过,那个时候她的教练还不会教这个难度,等到了国家队,十二岁的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