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741节 (第2/6页)
再度出现。 比sa那一场, 今日的《红磨坊》好像多了一丝沉重。 谁都会有临场意外, 或好或坏, 只不过有的人能熟练地处理,哪怕是坏的, 也要尽量地朝着好的方向去扭转和利用。 而这也是为什么, 运动员的经典赛场是有明确场次的, 许多人的比赛哪怕有失误,也要比版本的私下训练场要更动人心魄。 这是运动员的必修课, 只要是在役的,就没有人能从这里毕业。 丛澜也没毕业,她只是在不同的新状态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点”。 舒服与否,难受与否,若是能够为花滑服务,可以让她的演绎做得更好,那就无论舒服与难受,都是没关系的。 就像是现在。 有人批判丛澜的《红磨坊》表演痕迹过重,因太过于在乎情绪转折与契合音乐,导致这套节目非常刻意。 有名家格外喜欢丛澜的演绎,夸她又突破了一种风格,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个让人念念不忘的好节目。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正不同的人看同样的花,也能得出从“喜爱至极”到“厌恶得恨不能毁去”的答案。 孙娅然说出的“沉重”一词,来自她的看法。 尽管直播间里有人不赞成,甚至因此争吵了起来,但也没什么不对的,都是不同思想的碰撞。 是沉重吗? 也许,是疲惫。 丛澜自身的疲惫,由此转化到节目情绪的“疲惫”,是《红磨坊》里女主自身的疲惫。 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