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到达京城  (第4/5页)
现经过“吏部”的路上竟有一丝微弱的法力波动,于是心想莫非有“修真者”施展手段潜入皇宫大内?不行,得去看看。    于是,朱由校便继续掐诀念咒,又施展了《旁门左道七十二术》之“隐形”与“萌头”,打算靠近后侦察。    在古代,从隋唐时期开始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虽个别名称稍有改动,但大体上却是千年不变。“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而“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这细分的“六部”主要掌握朝廷政令和政策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相比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度逐渐僵化并在南北朝后期失去活力,而兴起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则具有更的大优越性。不仅是“六部”分工明确,效率更高,而且“三省”也分工明确,比如“中书省”负责草拟并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朝廷政令。三省职责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与此同时,“三省”之间还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如“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令和政令,如果被“门下省”发现不符合皇帝的意思或不可行,就会被依法驳回。而“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令,至于政令是否有问题则一概不管,因为无其他权利。如此严密的政权组织机构设置,使得彼此间存在监督和牵制,更好服务皇权。    因此,“三省”分散了“相权”,集中了“皇权”,使“丞相大人”不能在权势上轻易威胁到“皇帝老子”。同时,“皇帝老子”也把“尚书省”的权力拆分成“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户部”、“吏部”加强了皇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