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功盖三皇 德过五帝 (第5/9页)
岁转调夏粮存于淮安府太仓。” 从容。 从头到尾,面对远离江南产量赋税之地的山西道灾情,太子朱标都表现出了最沉稳的从容不迫。 这是以往忧心百姓,心系天下社稷的太子不会有的变化。 那时候,江南的天灾虽然急切,但朝廷还能从容调度,而一旦北方出现灾情,朝廷就会乱作一团。 南北的距离,让朝廷对调运粮草赈济,只会倍感压力。 可如今,自从交趾道新征。 以清化府、昌化县为起点,杭州府、应天府、淮安府为节点枢纽,两年的时间大明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整套的存储和转运体系。 以湖广、江西之粮平直隶之用。 以江淮之粮,充应天之用。 以交趾之粮,充淮安府新建太仓,策应防备北方之需。 而下一步,以北平府为核心的北方仓禀节点,也已经在应天朝堂的规划建设之中。 五千料的海船满载,足以供应一整个千户所一年的粮草用度。 解缙遵令书写山西道灾情应对疏,随后又道:“殿下,是否可命山西道、河南道疏通黄河,减缓大河对两岸百姓的侵害。” 朱标随即便微微皱起眉头。 不过还不等他开口。 解缙便又道:“前几日,文华殿行走、兵部郎中、镇倭大军副使铁铉来奏,言今岁可从倭国调运万余倭人入大河,送往山西道。” 说完之后,解缙便微微低下头。 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些愧对圣贤教导,也有违中原的仁义礼智信的教化之功。 但…… 对大明的百姓却是最好的选择。 原本还从容的朱标,眼中流露出了一丝波澜,只是很快就被他压下,而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