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四百九十九章 闲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九章 闲聊 (第4/10页)

源于唐朝,是专属于科举及第者的饭局。

    每逢进士榜单发布以后,新科进士们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饭局以示庆贺,因此才称为“闻喜”。

    而因为唐朝的“闻喜宴”多在长安城内的曲江上举办,所以又叫作“曲江宴”。

    “唐制,礼部放榜后,敕下之日,醵钱于曲江,为闻喜宴。”(《事物纪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闻喜宴”,多是新科进士们一起凑钱买单,虽然“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喜,但这对于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代之时,中原地区虽然连年混战,但“闻喜宴”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后唐时期,还对“闻喜宴”制度进行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改革:这场饭局的费用,改由国家出钱买单为主,考生们凑钱为辅。

    “新进士及第,有闻喜宴,今后逐年赐钱四百贯。”(《五代会要》)

    不要小看这项的改革,它不仅减轻了一些穷书生的经济负担,还让“闻喜宴”变了性质:由新科进士们的私人聚会,慢慢变成了朝廷官办性质。

    后周时期,皇帝不仅大方的为饭局买单,并且还专门指定宣徽院这个部门为这场饭局保驾护航:

    “起今后,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科举人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册府元龟》)

    而朝廷之所以要接管“闻喜宴”的主办权,其用意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要优待天下文士,笼络俊杰之心。

    北宋王朝建立后,将“以文治国”推向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闻喜宴”也进一步提档升级,变成了科举考生们梦寐以求、人人称羡的“琼林宴”。

    北宋建立后,承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