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_982 成本控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982 成本控制 (第2/4页)

地的恢复。

    就好像刚刚这场戏,拍摄一次,所有道具就必须更新一次,血迹、污痕、脑浆以及其他破碎的场景和工具,全部都需要恢复原状,甚至全部采用新设备,越是大型戏份,一口气更换的道具就越多。

    这就是成本。

    “死侍”这部电影,陆潜全程采用数字拍摄,不是胶片拍摄,这还稍稍好一些,否则胶片的支出也是一个大头。

    也就是说,只要他们停留在剧组,多拍一次,制作成本就持续累积。

    由此可见,越是庞大的剧组、越是恢弘的戏份,每拍摄一次的制作费用也就越是昂贵。

    拍摄“突袭”的时候,整个规模都控制在有限范围,一场戏不满意,陆潜可以反反复复拍摄五遍十遍,可能最多也就五十万。

    但拍摄“死侍”,一场戏的制作成本可能就已经不止五十万,像今天一镜到底如此难度的戏份肯定还要更高。

    可想而知,陆潜就不能像“突袭”的时候那么任性了。

    类似的情况,不止发生在陆潜身上。

    近年来,神奇影业一直在陆陆续续挖掘独立导演、电视剧导演、广告导演、纪录片导演、动画片导演,前来指导超级英雄电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将这些电影当作连续剧来拍摄,而不是“电影”。

    早在神奇影业之前,兰川就有着这样的习惯,恐怖、悬疑、喜剧、科幻等等小成本B级电影的导演们,一战成名之后,大型制片厂就纷纷寻找他们前来执掌A级电影的导筒,希望挖掘出下一个票房大亨。

    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整体而言,这些导演们都会遭遇相同的问题:

    拍摄成本的控制。

    并不是简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