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25章 相爷们又撕起来了 (第4/6页)
政策。问题中的问题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譬如当时王雱在司农寺抢京畿地主时,他主张的是小农经济安全,为此可以牺牲一定的效率。虽然效率大幅降低,但京畿的粮食政策各搞各的,正因此让我大宋渡过了上年水灾,保住了粮食底线。这就是王雱的作用。” 张方平想了想道:“这不假,有利就有弊。因京城特殊性,天子脚下,当时王雱牺牲效率搞了小农分散经济的确凑效。但水灾不是年年有,政策是多变的,不要把王雱某一时期的作为和认知,看做永久性。” 顿了顿张方平侃侃而谈:“以往我朝出现的多次粮食危机,客观的说并不是真正的粮食危机,而是运输危机。大宋不是真的没粮,而是发生灾害时,我们没能力把粮食富余地区的运到灾区,运力运价决定了我大宋的粮食统筹能力,抛开垄断粮商的投机行为不说,真正决定价格高起的,是丧心病狂的运输代价,如此导致了外地粮食不能有效进入灾区,才会出现灾区粮价高起。大抵就这道理。” “所以王雱当时的确搞了田地分散,那是因为就连他也没意料到运力爆发如此之快。在新的运输条件下,本部司认为应该重新搞土地集约化,进行大面积的统一机械化耕种。”张方平最后道。 包拯摆手道:“你不懂。这需要进行完整详细的论证,并不是你现在说一句,就能总结清楚所有好处和坏处。王雱当时在京畿搞的土地分散没毛病,对京畿而言稳定压倒一切。你轻易的乱动司农政策,把这近百万自耕农释放出来如何安置?这事一个弄不好就要出大问题,其他地方允许试错,但京畿地区坚决不行。” 张方平道:“嘿,你没见王雱持续在大名府释放农人转工人?现在大名府丧心病狂,全部人都在投资制造业,遍地开花,配合他给予的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