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 李参的脑壳没毛病 (第6/7页)
西北进行战略输血。 先不去说大宋落后的交通、全是山贼土匪的道路环境所带来的输血损耗。仅仅只说盘踞在这个利益链上吸血的既益者群体,就能让朝廷调集往西北的物资损耗七成。 这是保守估计。在文明社会都有许多善款被实际应用不到三成的案例呢。 所以这些是大宋民生的瓶颈所在。 大雱坚定的认为,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就没办法真正守住。所以必须自力更生,释放劳动力去搞副业。 此番抚宁县的城墙项目是验证,王雱不求快,只求带动产业。事实上这个工程相当巨大,也无法快起来。 如果是种鄂李参他们来执行这工程,起码要丧心病狂的聚集至少两万人喝粥服役的石工,这是绝对少不了的,效率还非常底下。 但抚宁县的工地完全不是这样,除了京城煤场研发的起重和一些设备的运用,只是水泥工艺的公关,就至少能解放一万石匠的劳动力。因为那些开采出来的不规则石块,以往需要有一定技术的奴隶工人修整为差不多的几何形态,现在则不需要。 依托水泥,以及培训过的技工团队,王雱有先进得多的建设方案。 水泥的生产,也依托老罗爹的材料学功底,制造了啃得动铁石和石灰石的碎石机,暂时以牛马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水泥质量,释放水泥行业上的劳动资源。 这些全都在有序不乱的进行中,一边研发的同时,王雱也进行着未来产能产量的规划,不能盲目的乱来。 关于成本。 现在抚宁县的一切运作,除了支付的工钱和粮食补贴外,是内循环体系,那就暂时可以不用计算成本,王雱的唯一目是,把这些产业带动起来就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