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那些人_第182章 军事改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2章 军事改革 (第4/5页)

几个问题分来,而是一起治理。

    对于军队他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淘汰老弱病残,不让吃空饷,可以让他们回原籍,或者给他们发一块地,但是不能呆在军中,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引入退休机制,只要是不能打仗的全部都要回家,军中要要有用之人。

    第二点,重新招募一部分军人,之前裁撤了一部分老弱病残,现在还需要招募一部分士兵补充进来新鲜血液,但是在挑选士兵的时候,还是在精不在多,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而且在募兵这一点上,柴荣也做出了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地方藩镇没有募兵权,只有中央才能募兵,其他地方藩镇要是公开募兵,就当成造反处理。

    这样一来,中央紧紧把握住了最紧要的募兵权,其实这里面已经有了一个强干弱枝的意思,但是还没有宋朝那么严重。

    其实宋朝开国的时候也这样搞过,宋朝后来之所以打不过契丹,战斗力低下,很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到强干弱枝上面,觉得当初赵匡胤在当了皇帝之后,就把宋朝的军队搞乱了,变得弱不经风。

    但是赵匡胤者所以这么搞,那也是有原因的,而且这还和柴荣有关系,因为此时柴荣搞这个军事改革,主要负责人就是赵匡胤,当然还有他的弟弟。

    赵匡胤当时是禁军之一的殿前司殿前都虞候,他负责一件事就把地方军的精锐抽调到中央来,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充分认识到强干弱枝的好处,所以等到他当了皇帝,他搞的其实还是这一套。

    不过此时柴荣,搞强干弱枝这一套的目的和赵匡胤在宋朝搞的不一样,赵匡胤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防止叛乱,但是柴荣搞这个主要是为了加强还不强大的禁军,建造一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