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7 殿试的惊人结果 (第3/4页)
都铆足了劲,一定要办好这个差事。 当然,超过四十岁的考生,如果真有真才实学的话,赵煦也不是没有给他们留机会,稍后开始的制科就会将这些文化水平颇高的老文人尽收如到朝中。 博学鸿词并不是满清的创举,也不是赵煦个人的创举,早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就已经开设了此科,而在大宋朝却的确是头一回。 当然,这还是出自蔡道的建议,不过,赵煦自己不肯承认罢了。 赵煦之后便会像唐朝那样,大兴制科,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注重进士科。 每晚三万名考生,光是拿着试卷就会觉得眼晕。 其实,在会试的时候,赵煦就已经派人将通过会试学子的名单和详细资料记录了下来,并和本人的实际情况复核了一遍。毕竟,这是大宋朝,而不是后世,况且大宋朝也没有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考生如果想要篡改自己的年龄,不要太难。 因此,殿试的考卷就先要经过年龄这一关,这之后,剩下来的考卷其实就不多了。 当然,如果有人真的是天生老相,因此而被刷下来,也只能怪他倒霉。 不过,一个不超过四十岁的学子能够长成五六十岁的样子,这样的人恐怕也活不了太长的时间。 为此,张商英亲自拿出查出来的结果,去向赵煦求证。赵煦也没有隐瞒,向他的这个礼部尚书坦诚了这件事,而且,用的理由还是蔡道说得原版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