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九零:带着空间奔小康_分卷阅读36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361 (第3/4页)

1990年底沪市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老八股”唱独角戏,市场中有价无市,由于股票成了奇货可居的独特“商品”,股价天天空涨。在这样的严重供求失衡的市场中,沪市市政府为了加速推进股份制改革、加速股票市场的发展,在1992年推出了市场扩容的举措。

    但是在当初老百姓对股票的认识还处于启蒙阶段的时候,如何将股票公平、安全且高效率地发出去,就成了一件犯难的事。当时曾经在沪市的江湾体育场发行过“兴业房产”新股,发行的方法是先发认股预约券,通过预约券摇号、中签者可认购股票。当时,发财心切的老百姓提前两天就去排队,将偌大的体育场围得水泄不通,最后预约券是发出去了,但留下的是现场一片狼藉。

    股票是发出去了,但面对差点出人命的混乱秩序以及维护发行得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管理层头疼了。因为在1992年还要发10多个股票,怎样平安地发出去,就成了管理层考虑的头等大事。

    1992年时,华国证监会还没成立,在沪市主管股票市场的是华国人民银行沪市分行和沪市市体改办,他们想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好主意:在发行股票之前先发股票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中签的认购证可以认购股票。

    但问题又来了,认购证价格究竟如何定,如果价格定得太便宜,比如:2元1份,那老百姓就将认购证当彩票买了,认购时还将是人山人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而如果价格定得太高,100元1份,那大家都不买,股票最终还是发不出去。在这种管理层与老百姓的博弈中,管理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