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46章 (第2/3页)
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晋国受灾缺粮,秦穆公下令从秦国往晋国运粮,走的就是水路,对这件事有个专有的历史称呼,称作泛舟之役。从这时候开始,漕运就频频出现在史书上,自从有了京杭大运河,漕运大兴。所转运的物质大部分是粮食,也就是皇粮国税,无论是向京城转运,还是向战场转运,再或者百官发俸禄,都是靠的漕运,这类粮食被称作漕粮。 为此历朝历代在运河两岸有专门的衙门,到了眼下,有漕运衙门,主官是河道总督,各地还有粮道官,下面设有通判之职,更有专门负责安保的差役,另外每省约有十万左右的民夫参与押运。说有百万之数是一点都没夸张! 海棠说:“这新物件要用,不可能立即替换掉所有的木船,必然是在三五十年内慢慢换代的,所以百万漕工也不是突然没了衣食的。再有就是下面一直以来对内河漕运怨气很大,不少人嚷嚷着恢复海运,有了机器运行的大船海运也简单一些。 机器取代人力是必然的,漕运这块,长江上有些地段需要拉纤,有些河床高的要用绞盘,一天过去的船数有限,这太慢。黄河三门峡附近地势更是崎岖不平,每次运粮在那里损失是最大的。有了机器,从陆运到海运慢慢地取代河运,能避免消耗,又能增加时间。您想啊,如果再有大战,有了机器运送粮草的时间能缩短一两天就能扭转局面啊!” 康熙对漕运衙门的事儿不是不知道,河道运输确实是麻烦不断,但是他对损耗、麻烦、弊端等方面没那么多在乎,打动他的是运输时间,就如海棠说的那样,一旦有大战,运送辎重的时间变短,对于局势有明显的影响。 他考虑一下:“你说得对,这东西先用在船上,要先在运河上跑一跑试试看。” 海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