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53章 悄悄改变 (第4/5页)
成为中国传统制图理论的重要依据,计里画方之法则是基本cao作法,双双沿用一千五百余年,历代著名地图都少不了计里画方。裴秀之后,还有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以及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但皆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历朝所改良处主要在纬度及里程测量的精准度以及折算的比例。 宋朝普遍使用“水平”(水准仪)、“望尺”(照板)、“干尺”(度干)等仪器来测量地势的高低,沈括又以“互同”取代“道里”,可视为现代的等高线标记。当下郭守敬虽然能够准确测量各地纬度,却无人将此成果运用于地图绘制,而此时期地图的最高成就为朱思本的《舆地图》。其长处在于,因朱思本勤于实地考察,山脉、湖泊、河流的位置、形状与距离绘制较为准确。 赵昺来到这个世界,他清楚地图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对此十分重视。而由于传统和观念上的制约,他不敢直接引用西方的投影法,而是以借鉴了明代罗洪先的‘计里画方’法。 这种方法依然是脱胎于制图六体,只是罗洪先开创了系统使用图例的方法,并全面采用“计里画方”法,比例尺的设立也依地图之范围大小而异,便于拼接和解读。其的绘图原则总图以每方为五百里,分省图每方百里,其他专题地图分别采用每方四十里、百里、二百里、四百里、五百里不等。 计里画方法在中国沿用千余无所替代,放在如今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固然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古代,既然能满足地图使用者的需要,也没有什么动力促使它非被取代不可。客观地讲,计里画方法未考虑到地球曲率,除中心部分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