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21章 有眼不识 (第5/5页)
时代是真不值钱。 现代中国人几乎皆知人参性温、味甘而微苦,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益气安神等功能,可用于治疗劳伤虚损、食欲不振、久病虚弱、脾虚溏泄、虚咳脉微、心悸失眠、肢体怠倦等多种气血不足之症。是名贵的中药材,亦为有益于全身的强壮滋补佳药,尤其是辽东野山参贵比黄金十分稀有。 赵昺到了这个时代才知道古代的标准和现代是不同的。在唐以前,人参按产地不同分为三种:上党人参、辽参和高丽参。辽参即东北产人参,高丽参为人参产于朝鲜者,历代本草一致认为上党所产人参品质最佳。那时中国人吃的人参,主要产于上党地区,因而被称为“上党参”,而现代千金难得的辽参只能屈居其下,但现下人参仍只是被视为一种普通的食材而已,最多是常见的药材,并非珍贵的东西。 比如,苏轼在给朋友王定国的信中说,“必欲寄信,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在给章质夫的信中又说,“万一有南来便人,为致人参、干枣数斤,朝夕所须也。”显然,对苏轼而言,人参和干枣一样,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食品,而非保值百病的良药。动辄托人顺路带上“数斤”,也说明这种食品在当时并不名贵。 即便《梦溪笔谈》里也有记载说王安石患有哮喘,需用紫团参医治而不可得,而紫团参也只是上党参中的一种,只是长在紫团山上,比较难得而已。有朋友送来几两,王安石坚辞不受,说:“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不过赵昺以为从苏轼为满足“口腹”之欲“朝夕”食用人参来看,普通上党参起码在北宋时仍属普通之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