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2章 速下徐州 (第4/5页)
,北控兖济,西扼汴泗。有一泻千里之势,保障江淮险要之地,建康正是恃徐州才为南北咽喉。宋室南迁之前,徐州就是黄、淮之间重要的战略支点,只有控制了徐州,方能攻防两便。 而南迁之后,徐州的战略价值更为凸显。拥有此地,退可以屏障两淮,进可以北上幽燕、西出中原。反过来,如果徐州失守,两淮就要面临严峻的国防压力,北朝则可以立足徐州形成强固的南下基地。因此只有攻取了徐州,才可免去蒙元对两淮和江东的威胁。 其次,在蒙元将大运河改道后,途径徐州的运河就是借道汴水和泗水河道的,更增加了徐州的航运枢纽地位。简要来说,沿着泗水可以北上齐鲁,能直达幽燕京师,沿着汴水可以南下淮扬吴越,西进汴洛关陕。这对于没有铁路和飞机、汽车的古代社会,水运才是维系南北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徐州的价值可以显见。 再有,徐州还是重要的煤铁产地,其所属的利国自汉代以来,一直是我国铁矿石开采、冶炼的重要之地,而铁在古今都是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宋在太平兴国四年设立利国监,矿冶业有了很大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炼铁场所,为全国金属矿四监之一。 神宗时便有有三十六治,冶工达六千人,规模甚大。元丰元年,徐州知州苏轼派人调查,在徐州西南发现石炭(煤),从此,遂用煤代替木炭炼铁,使得冶炼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利国监年产铁达到一百五十四万斤,上交国库税铁三十一万斤,居全国产量第三位。 徐州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必然也就成了必争之地,但是要攻取徐州绝非易事。除了坚固的城防外,山川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