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07章 必然选择 (第3/5页)
雷,不抵抗也就算了,还敲锣打鼓去劳军。朝廷的意思是要把这些官员斩首示众。 但朝臣范仲淹强烈反对,他认为地方官府没有军队,如果坚持抵抗激怒了叛军杀戮城中无辜民众怎么办?所以不应处分。好高大上的理由,估计现代分分钟钟就让其成了网红,而此先例一开当然会引起各地纷纷效仿。 所以宋朝民间举兵后转战各地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每到一座城市当地官员已经笑脸相迎等候门外,粮食补给、酒rou、金银珠宝乃至歌舞娱乐也早早筹备好了,些许财物不成敬意,英雄笑纳,酒足饭饱之后切勿扰民,请早早离开本地辖区。 这种情况在唐朝是不可想象的,府兵制下军农结合,随便哪个州县都能迅速拉出一支成建制的强兵。在其他朝代这等规模的叛乱也可能地方上就搞定了,会不会上达天听都不好说。而赵昺相信若是发生在现代,很可能一个派出所就能把他们镇压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仔细分析后,赵昺发现宋朝民间举事的两个鲜明特征。第一,即便活动范围再广叛军也很难吸引民众加入,以至规模无法扩大。第二,民间举兵后如果没有很快被消灭,到了运动战阶段几乎都会选择南下。 深入地分析,就要涉及到宋代的兵制了。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所有王朝从来没有敢在地方上不设防的,但赵匡胤开了历史先河。州郡无兵导致对小股盗贼都无能为力,稍有变故极容易造成动荡。后来金国南下击溃了宋军主力后所向披靡与此也不无关系,大量的城市仓促间根本无力组织有效抵抗。 当然许多著名官员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朝廷规制的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