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642章 无商不jianian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42章 无商不jianian (第4/7页)

利的,因而比之金银他们更愿意收取盐引!”庄世林悄声道。

    “呵呵,怪不得我讨价还价时,那些商家都要先问有没有红票或是蓝票,原来奥妙在这里!”赵昺一经提点立刻想明白了怎么回事。

    在赵昺决定兴建盐场换取资金后,他描绘的前景令众臣动心,这个项目得以快推进,在批五千盐田投产有了受益后,很快二期万亩盐田也已投产,现在达到年产海盐五千万斤的规模。初时正如他所料,产量过剩使得价格暴跌,二十文的价格都无法销售出去。

    不过随着事务局的介入和沿海盐场被摧毁,琼州海盐以六十文至百文的价格开始向内地倾销,而商人的嗅觉是最灵敏的,他们很快从中嗅到了商机。而元廷不断到处用兵,所需军费浩大,只能不断提高盐税,使每引盐(元制每引四百斤)的价格很快由中统二年每引七两的价格飞涨至每引至元钞一锭,直至当前的两锭。

    元制一锭至元钞可以兑换五十贯钱,每引盐的价格相当于百贯,斤盐二百五十文的高价,而当前至元钞在伪币的冲击下每锭在市场上只能兑换四十贯左右,但斤盐的价格依然在二百文上下,还是相当于琼州盐的十倍,一艘五百石的小船往返一趟获得的毛利就在七、八千贯以上,这可是比抢劫都来钱快的买卖。

    其实赵昺早就计算过,由于修造盐田动用的是辎重军,使用的盐工也是俘虏,这些人都不用工钱,且原料是海水和阳光,都不需成本,所以每斤盐的生产成本只相当于工具的损耗和负担盐工的衣食而已,核算下来斤盐不过五文钱,卖到二十文也是暴利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