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0章 另有乾坤 (第3/7页)
貌并没有太多变化!” “既然是他们二位,那么在舱中抚琴的就应该是那位自号三教外人的文行先生了,吾说怎么听其琴声是如此耳熟!”应煦听罢猜测道。 “哦,他们缠着朕想作甚,难道也想玩儿出湖上慕道的把戏?”赵昺听了笑笑道。他清楚洞霄宫在宋朝不仅是崇尚道教的标志,还有着极深的政治意义,并非只是座道观那么简单。 宋朝历代皇帝崇尚道教,于京城内外建立许多宫观。在京者为京词,在外者为外祠。真宗时命首相王旦充玉清昭应宫使,为宰相兼宫观使的开始。随后,外戚、宗室和宰执罢官留京师,多任宫观官。疲老不任事而又未致仕的官员也多任此职。于是形成制度:凡大臣罢现任,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以食其禄”,称为“祠禄”。 先时任宫观使者员额绝少,熙宁时王安石执政,规定宫观官不限名额,知州资序以上官即可派遣,并规定了任宫观祠禄官按不同级别应得的俸给和任期。其当初不过是整治那些对新法有异议的高官。后来变味了,高官一旦犯错被逐,多被差派到宫观去当使或者提举,清清静静,面壁思过。 不过作为惩处的手段还是多一些,也就相当于现代的留职察看。文官大学士以上,武官相当于节度使的官员,一旦犯错能以观后效的,往往派去宫观兼职,搞得不好随时兑现去当老道。彼时洞霄宫的“提举”多时能坐两桌麻将,大多属于推一把可以进去;提一下能够起来的兼职闲官。 此外宋朝还有一种传统,凡年六十以上,不能理事的知州资序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