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03章 经世致用 (第3/7页)
”陈则翁见状连忙制止道。他知道当下盛行理学,若是传了出去,不知要有多少士人要骂他们,陈家还不被唾沫星子给淹了。 “麟洲先生所言不错,这话就是放屁。古有君子六艺之说,几位先生自幼也是如此教导朕的,而兵戎之事事关国之兴亡,却因为其自身的憎恶,竟将习武与赌博相等同,且遗毒至今,必须要坚决扭转!”赵昺恨恨地道。 大家其实一直以为学生军训貌似是很现代的事儿,说起来你恐怕不相信,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历史了,至少在西周时期,学校学生就要参加军训。“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那会儿政府的头等大事,“祀”关乎信仰,要让学生“三观”正确,必修“礼、乐、书、数”文化课;“戎”关乎国防,要使国家发展有保障,在人口比较少的当时,在校学生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必修“射、御”军事训练课。 到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连孔子办的民办学校也要进行军训。孔子讲课时,把射御之术和礼乐教育看得同等重要。他说“射御足利则贤”,将军事素养视为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志。且他的军训教育理念十分符合当时的文化潮流——文武兼修。 正规的军训源于西周,那时学校就安排有军训课程。当时公办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设有小学和大学两级,没有“中学”。大学标准的课程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是古代学生军训的内容。教官是从部队上请来的,授课时一点儿也不含糊,学生如果偷懒,必定被罚。所以,西周的大学军训是国家倡导,且予以保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