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024章 马说(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24章 马说(二) (第3/7页)

追求最小化,他们的鞍具呈雁翅,前竖、后平,马镫是圆形,马镫上有皮革,皮革内灌入羊脂遮挡风雨。一般不超过七八斤,便于骑兵纵马奔驰。

    战争发生后,蒙古骑兵的马匹有三个来源,分别是从牧民家中抽取、由朝廷直属牧场供应、从民间购买搜管三个渠道。因此蒙古牧民要饲养大量的马匹,供应自己和邻居出征,因此在培育优良马种上积极性不高。但是蒙古人在育种上不下功夫,不代表他们就不调教战马。

    蒙古的战马根据记载有以下优点,“千百成群,寂无嘶鸣”“阔壮而有力,柔顺而无性,能风寒而久岁月”、“骑之数百里自然无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简单来说就是吃苦耐劳、服从命令、还很守纪律,是马匹中的“农民工”。

    在作战时,蒙古马并能做到马上立假人,拖着树枝木材扬尘,驱逐牛羊群冲击敌阵等动作。还服从陌生人的指挥,蒙古骑兵出击时,留守大营的妇女老幼都可以让他们保持安静。在骑兵的指挥下不但能完成两翼侧击、迂回包抄等动作,还能忽聚忽散让敌人摸不到头脑。

    种种优点使蒙古骑兵和战马可以配合默契,交战时仅仅依靠双腿的扶助,再加上简单的口令,身体重心的变化,腰部通过马鞍传递给马背的力量,便可以让战马作出加速、前进、转弯、减速等等各种不同的反应。良好的服从性和吃苦耐劳及数量上的优势使得蒙古骑兵得以无敌于天下。

    不过赵昺也清楚琼州一隅之地,不仅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放养,同时窘迫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他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