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538章 形同末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8章 形同末世 (第4/5页)

现在把蒙元折腾的够呛,使得其的末世提前到来了。

    以赵昺所知,毛葫芦兵其实就是蒙元朝廷的雇佣兵,而之所以获得这么个奇怪的称呼,还是源自于他们的武器。我们今人射箭说装箭的容器叫箭囊,或者叫箭筒,箭袋,反正不离个箭字。古人则管装箭的容器叫“胡禄”。

    箭囊有很多种,有的是直筒型,和现代的画筒差不多大;有的只有女式小皮包那么大,即挤压式箭囊。这种挤压式箭囊内部折叠了一层毛皮,用这个毛皮把箭头挤住,然后露出箭的大部分箭杆,方便取箭。毛葫芦的意思就是留着毛的挤压式箭囊,也就成了这些兵的俗称。

    一开始,毛葫芦也只是乡人自发组织的民团一类的武装力量,政府拿得出真金白银来犒赏,支持政府的义兵自然纷起。而且多有矿工参与,“内、召、卢氏之间,多有矿徒,长枪大矢,裹足缠头,专以凿山为业,杀人为生,号毛葫芦”。

    这些悍不畏死的亡命之徒主要分布在豫西和京东等暴乱频发的地区。豫西连结川、陕、鄂三省,地形结构复杂,山区面积广大,官府控制相对疏松,山民勇猛彪悍。朝廷最先在金、商等地招募毛葫芦军,最初编制为“七人自相团结”。朝廷招募后规模不断扩大“其人千百为群”,由角脑进行约束,角脑为头目的别称。

    真金白银赏出来的武装,只用来保地方平安?赵昺以为未必,大元没那么富裕。以他所知直到蒙元至正十四年,元政府设立南阳等处毛葫芦万户府,“募土人为兵,免其差役,令讨贼自效”。

    当时,江浙盐贩张士诚于高邮地区率众抗元。元廷派军讨伐,毛葫芦军即为先锋,“及抵其城下,毛葫芦军已有登其城者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