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837章 求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7章 求变 (第3/6页)

和考试科目做出了些改变。但是他仍觉的不足以达到为国选才的目的。

    宋朝前期的科举基本上承袭唐和五代,依旧是常科和制科两大系统。“常科”就是常设之科,类似今天高考等公开考试,国家规定大纲、内容、时间和具体程式。除进士科之外,还有诸科,包括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经、明法、明字等科。

    所谓九经,即唐朝定下的九部儒家经典,五经则是西汉时确定的五部儒家经典,开元礼是唐朝修纂的一部大型礼书,也可以看成是实用礼学的专科考试,三史指《史记》、两《汉书》和《三国志》,可以理解为史科的专科考试。三礼指十三经当中的《周礼》、《仪礼》和《礼记》,可以看成是礼学理论的专科考试;三传指《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可以看成是经部史书的专门考试,明经指全部经书的统考,可以看成是传统经学训诂类的考试,“明法”是法学考试,“明字”是字学考试。

    制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小范围考试,这种考试形态源于汉朝的射策,唐代已经非常普遍,到宋朝,逐渐形成了一些“常科”性质的制科,也就是经常重复考试的制科题目。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相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太祖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设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帷幄、军谋宏远材任边寄六科,都是从唐朝承袭来的。这些应该和现代入职分科考试差不多。

    赵昺毕竟主持过两次科举了,他发现古代科举考试的题型和现代居然惊人的相似,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