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694章 一片哗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4章 一片哗然 (第2/5页)

的作用。

    至忽必烈继承皇位,建立的元朝,对蒙古分封制进行调整,以便将其限制在不威胁朝廷的范围之内。他经常以皇子宗王统兵出镇,控制边疆,拱卫朝廷。这种王封与忽必烈以前诸大汗分封兀鲁思的性质已经有所不同。

    实质上多只是代表皇帝镇戌一方的军政领导,封藩而不治藩,重点在军政监察和军事镇戌,且与官僚制度互为补充,其独立性已经有所削弱了。中统年间,忽必烈开始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汉式官僚机构,并对投下五户丝制做了部分改变,改五户丝为中书省“关支”。

    然而,忽必烈是在许多蒙古诸王的拥护下夺取汗位的,李璮之乱有加深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疑。这些因素导致忽必烈既要加强皇权,削弱藩权;同时又要保护宗王的利益,以换取拥戴。随着形势的变化,皇权与藩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

    就趋势而言,为了集中皇权,忽必烈不得不实行由温和到强硬的削藩策略。在彻底削弱汉人世侯的同时,朝廷对蒙古诸王也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到至元初年,忽必烈接受大臣‘以亲驭疏,捍卫朝廷’的建议,相继分封诸皇子为王,出镇西北、西南等地。

    这些边镇的皇子,大多有相应的王位印章。他们或以王府官兼行六部,或总览军政民务,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特别是北平王、安息王等嫡皇子,辖区和权限又明显超过庶出皇子。而目的也是让皇子代表朝廷统兵镇守一方,以平定各地叛乱。

    但元代朝廷集权与旧有的宗藩分封制度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几年后,各地藩王连续出现问题。忽必烈从巩固朝廷权威的角度出发,又对包括皇子在内的诸王普遍削弱实权,设置地方行省兼领投下分地,分解只必帖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