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294章 人之悲哀 (第5/5页)
而他官至枢密副使兼任湖广制置使,封爵国公,也算到了人生的巅峰,加上堂兄江璆此时晋升为参知政事,踏进了相门,江家在朝堂可谓一时无两。 赵昺记的前世人们常用句西方谚语‘欲戴王冠,必受其重’来自勉,但是其中还有一句是‘欲安思命,必避其凶’。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在获得高位的同时,也必然会遭到皇帝的猜忌和同僚的嫉妒,要想保全性命和家族的荣耀,就必须有人得急流勇退。 所以赵昺觉得江钲早在收复江南,边境稳定之后就已经有了退隐之心。但他也知在本朝‘扬文抑武’的大环境下,自己手握重兵更易遭到猜忌,他退出朝堂比之堂兄要有利于家族。而出身名门,受儒家学说熏陶,清名比之性命还要重要的思想,估计早就深入骨髓,自然不愿意采用贪污受贿、广置田产这种下三滥的手法。 另外,江钲也要顾及到皇帝的面子,自己干了腌臜事等于变相打陛下的脸,也会让皇帝背上打压功臣的恶名。两厢权衡之下,赵昺估计其就故意采用放松对麾下的管控,表明自己并无割据之心的同时,也在寻找时机和借口退出朝堂。 到了襄阳的时候,江钲对襄阳围而不攻,拖延决战的时间。而又亲临城下探营,结果遭受重创负伤,且他以算定陛下为了战事必然会亲征来此。如此自己就可以借久战无功、身负重伤提出致仕,而皇帝可以再借助攻取襄阳稳固在朝野的地位,也保留了君臣间的体面。 把事情想得通透了,赵昺觉得十分无力,想想这些有功之臣为了保住身家性命,亲手把自己多年拼打而得到的声望抹黑,实为万般无奈,心中又该是何等滋味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