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83章 都是骗人的 (第2/5页)
“快箭”,可以说功能各异,赵昺来到这个世界后还没有全见过,而常用的箭簇形式也有几十种之多,可见要想以铸造的形式来生产所有样式的箭簇基本不可能。且即便是铸造出来的箭簇也需要进行打磨,‘特种’用箭则也需要通过锻打来生产,流水线生产只能是想想。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面对缺乏防护的对手,为了扩大伤口,会使用燕尾型的箭头。如果单纯用铸造的办法,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燕尾头会很难做,做出来,燕尾也会很容易断。且鈚箭非常轻薄锋利,箭头的两翼相当于铁皮易拉罐的厚度,比市面上的美工刀还锋利。以古代技术,单纯的铸造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古人更喜欢相对投入较大的锻造箭头,而不会一味追求成本,去弄铸造箭头。 另外箭杆的生产也是十分困难的,它的成本比箭簇还要高。为啥这么讲?先说生产为啥难,一支合格的箭杆,应该有合适的长度和挠度。古代射箭不论什么撒放方法,箭与两肩平是一个比较通用的原则。这个样子的射姿拉距会较现代反曲要大,会需要较长一点的箭杆。在只有天然材料的古代,既要保证直度和长度,又要保证挠度。 挠度指直杆弯曲变形时横截面形心沿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线位移,这个是现代的工程学概念,古人虽然不知道,但也懂得用于实践中。箭杆在飞行时不是直线飞行的,它会在空气中抖动,还会一边抖动一边修正自己的飞行姿态。 为了保证这个指标合格,工艺上就是个很费工费时的活儿了。比较典型的做法叫三不齐,即拼接竹箭。其用硬木做芯,外面用竹片拼接成外壳,类似伊斯顿外铝内碳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