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24章 金城汤池 (第2/5页)
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始建于汉,改建于唐、宋,北魏末至唐前期襄阳城向东、向北迁移。神龙元年张柬之为襄州刺史,会汉水暴涨,他利用两汉襄阳县城和三国至唐前期襄阳府城垣于城西修筑了防洪大堤。至此襄阳城池的位置稳定下来,形成城高近三丈,宽五丈,周长九里,方圆十五里的方城。 不过襄阳城的增修主要还是发生在宋朝,尤其的靖康之变后,赵宋南迁,襄阳城的军事作用凸显。孝宗时,襄阳增修城池,“楼橹、雉堞委皆壮观,止其中炮台、慢道稀少,缓急敌人并力攻城,缘道远,援兵难以策应。”又“增筑炮台四座,慢道十一条”,以便于城内军队迅速登城支援作战。 淳祐十一年,就任京湖安抚制置使不久的李曾伯认为,郢、襄一带的地位很重要,尤其是襄阳绝对不可弃之不顾,便在修复郢州城后,向朝廷请求一万五千名兵力增援及钱粮支持,打算收复襄阳。朝廷从别处给他调派八千人支援,并拨钱一千万贯作为军费。 这年四月,李曾伯派荆鄂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向盘踞襄阳的蒙古军队发动进攻。战斗中,南宋将士英勇顽强,浴血奋战,一举攻克了襄阳、樊城。收复襄阳后,李曾伯又下令筑城,限期两个月内在城内建造营房一万间,以备屯驻之用。 在襄阳城东南西三个城门上增建了瓮城,重要位置包砌了砖墙,在城垣上增筑了马面和看楼,在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新建了延至江边的雁翅城,与樊城东西角楼抵江边的两雁翅城相呼应,增强了襄阳二城的防卫能力。每座城门外有瓮城也叫屯兵城,用于屯兵及存放兵器之,俗称月城,城门上均建有城楼。加固后的襄阳城,周围长九里防御能力大为增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