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664章 权衡利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64章 权衡利弊 (第2/5页)

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而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被大量翻译,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

    这皆举措有助于汉文经史与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的传播与影响,扩大了汉学的影响力。赵昺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因为他知道历史上横跨欧亚的帝国土崩瓦解的时候,蒙古人并没有回到先前的文化生活状态,而是不同程度地为其所征服者同化。

    想想这些被汉文化同化的蒙古人和色目人,再难接受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无异会为大宋入主中原以后的统治也会形成助力,也容易接受改朝换代后的汉族统治,毕竟此也是他们向往的生活。

    赵昺当然也知道若想一蹴而就的让中原儒士一下子接受大宋统治也有难度,难免出现有的基于“君臣名份”或“春秋大义”而遁居山林,为故国守节。但肯定也有的则以“顺从天命”或“得君行道”为名而改仕新朝。

    但赵昺也十分了解那些隐遁山野儒士的心理,他们即讨厌俗世的喧闹,但又不甘于被世俗所遗忘。经过十年、二十年之后,那些‘遗民’型人物便会屈服于生活,有很多转化为‘贰臣’,成为新朝的顺民。

    权衡再三,赵昺点灯披衣起身,拿过文相等人的奏疏在其上批了‘准’字,又笔走如龙写上了自己的意见:一者,除对死心塌地效忠蒙元者,可不杀;二者,保留中原地区书院,重新审定其课程,不准传播反宋学说;三者,在中原开恩科,暂定九月于开封举办秋闱大考,尽揽中原之才;四者,不得sao扰、欺辱儒士,贫病者予以救济。

    书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