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547章 垂拱而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47章 垂拱而治 (第7/7页)

关节,赵昺铺开纸张,在上面写下皇帝、中书省、尚书省、枢密司、三司、台谏等几个主要国家机构,并在他们之间连上了几条线。现事实上,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

    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元丰改制之后,三司撤销,财权统归户部,置于宰相的控制之下。但宰相的权限虽然扩大了,同时也加强了副相(参知政事)与宰相的分权。到了南宋,宰相或兼枢密使,又获得了处理部分军政的权力,但也使副相与枢密院副使互兼。这种做法,固然是出于宋金战事的需要。

    所以,表面上是宰相权力的扩大,实际上是新形势下保证皇帝继续**集权的举措。由此看来,说宋朝宰相事无不统、执大政之类的话,其实都有些说过了头,只有佐天子三个字,是说得准确的,可能这只是士大夫们要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却一直没有得逞。

    总之世人认为宋朝政体的君权与相权的分立,君臣“各有职业,不可相侵”无非是说要分清权力的性质,使君相各司其职。所谓的政出中书,其合法性就来自权归人主的制度设计。既然如此,皇权与相权,就不是分立的,而是从属关系,主从关系,行政权从属于皇权而不是独立于决策权的关系。

    但同样皇权也会受到相权的制约,强弱就要看当朝皇帝的本事了,不过皇帝又随时可以通过台谏对宰相进行敲打和撤换,若是这个制度cao作得当的话,还真能实现皇帝的垂拱而治……(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