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2章 死打 (第6/7页)
是因为在突击面上形成了需要大量的兵力兵器与狭窄的冲锋道路之间的尖锐矛盾,当然恐怕也是苦于部队装备不好,火力组织能力太差,干脆直接冲锋展开近战,以期抵消敌军占据地利的相对优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这个矛盾入手。 赵昺反过来再想,采取多路密集队形是为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将最多的突击队进入突破口,然后以足够多的兵力兵器攻入纵深,撕开突破口,而对于突破口附近幸存的守军而言,多个梯队密集队形一**的进攻,毫无疑问正是他们记忆中的梦魇。但是‘人海’战术在多数情况下能够奏效,他以为主要还仍要归功于贫弱的守军火力。 由此赵昺想到前世在吧里广泛争论的帖子,那是有关解放军人海战术的,对此是有褒有贬,当然那时自己也参与其中。现在想来都觉的可笑,简直就是一帮没有上过战场的小白们自说自话,妄自评论,不过那时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却也是引经据典,复盘旧貌,虽最终谁也没说服谁,可想想对于当下的自己却不无益处。 那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也处在配不齐枪、子弹少的可怜的状态下。基层指挥人员大部分未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大量来自农村的红军士兵在参军后才开始扫盲,任何复杂的战术配合都无从谈起。其自然的结果,就是在进攻中偏好简单的密集队形。指挥员也要求,甚至鼓励突击部队用密集队形的集团冲锋,在第一线应展开优势的兵力,以期一举决战。 制约近代中国步兵战术的这些要素同样适用于**军队。对于处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