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226章 打与不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6章 打与不打 (第4/5页)

原地域缺少遮蔽物,难以隐藏两万大军。且主路上有商旅、行人往来,即便敌军哨骑不至也会被发现。另外隐蔽处不能距离伏击地域太远,且交通便利,使他们能够很快进入战场。

    不过罗大同等人还是想到了解决方法。从前无论是开封、应天府和符离,乃至中原地区的交通皆是仰仗运河运输物资。但是在徽宗政和年间,由于发运司使运粮的漕船更改了从唐代以来行之有效的转搬法(根据运河不同季节的流量、水势及漕船特点,加以分段运输)改为直达运输,不仅增加了漕运船只的损失,加大了运输成本,使汴河的运输量大大减少。也导致了汴河河床逐年增高,航道大段搁浅,漕运颇受阻碍。

    靖康以后,汴河有时甚至会干涸月余,导致漕运不通,这时每岁就只能通航半年。虽然如此,赵佶君臣仍在江南各地大肆搜刮“花石纲”,抢夺漕运的船只,阻塞漕运航道,进一步使得运河超负荷工作。而随后金兵大举南侵,不久开封被围,汴河上游已是“堤岸关防,汴渠久绝”了。汴京失守后宋室南渡,金人曾利用汴河水道以舟师尾追,高宗为了阻止金兵进逼,下诏破坏汴河水道,南北水运于是遂告断绝。

    宋室南迁后,宋金两国在此进行多次会战,他们更是以水为兵多次破坏河道,导致河流频繁改道,运河进一步淤塞。三十多年后,宋廷派使臣楼钥出使金国,往来都经过汴河故道,他那时便亲眼看到汴河的荒废情况,从灵壁往北行不远,汴水就开始断流。至宿州,汴河更是淤塞严重,有的地段河道得几乎与河岸相平,车马都在河道中行走,有的地方甚至已盖起了房屋,河底也种上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