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101章 危险和机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01章 危险和机会 (第3/7页)

抽调六成兵力参与战争就相当吃力了。

    如果只是打一场以破坏敌方经济基础和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掳掠似的战役,赵昺以为有这些兵力足够了。因为这种快进快退的战斗不需要占领地方领土,不必考虑战后重建的问题,甚至可以只携带少量辎重,就能以劫掠对方物资维持战争所需。

    但是以这二十余万的兵力收复两淮便显得捉襟见肘了。诚然,赵昺相信以这些经过严苛训练,全火器装备,各级军官皆富有战斗经验的部队,在兵力空虚的两淮地区可以势如破竹,高歌猛进。可发动这次战役的目的不是袭扰和破坏,而是收复失地,并要长期的进行统治。

    那么这些兵力在要承担主要作战任务,还要重新构建防线,阻敌反扑,可要同时肩负清剿残敌和协助建立政权及维护地方治安的任务就力不从心了。尤其是在战争初期,两方兼顾的结果就是顾此失彼,所以必须有军队在收复失地后,要有人担负其清剿残敌,维持治安的任务,而这就需要扩军,动员更多的兵力参与战争。

    而提及迅速扩军,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全民皆兵”这个词,尤其是在古代。比如那些古典****国家,让所有男性从小开始训练,并要服兵役。比如像战斗民族斯巴达人,以及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国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等等。但曾经也抱此想法的赵昺会告诉你,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全民皆兵”有可能,但全民当兵不可能。

    先说说斯巴达,斯巴达人根据当代考证,人口最多时有八千户,人口不足四万。除了斯巴达本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