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555章 学而化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55章 学而化之 (第5/5页)

人则表示都要。

    “这……”邓光荐又被皇帝的‘歪理邪说’给窝了脖,气恼之余,也觉得陛下所言并非没有丝毫道理,竟然他一时难以反驳。他也清楚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秦国崛起之时,诸家都面临着挑战,该如何理解这个迅速发展起来的,在政治制度上十分善于创新或吸收别国创新成果的国家?

    邓光荐也算是当下宋朝大儒,熟知经史,他虽未能在《史记》的荀子传记中看到他入秦的记载,但在《荀子》中则可以看到他与秦有关的记载,他认为百姓的生活方式简朴有古风。尤其是对于官吏和士大夫的表现,大加赞赏,认为他们恭俭、敦敬、忠信。士大夫则能够“公私分明”,不比周,不朋党。朝廷也有决断力,从治理国家的方式上看,秦国可以作为一个表率。

    在《儒效》中还记载着他与秦昭王的对话:秦昭王直接对他说,儒家对于治国没有帮助。荀子并非如商鞅那样立刻改变了自己的立场,而是强调儒家具有在朝美政、在野美俗的“效果”。儒家对于自己的道德品质有内在的要求,这使得儒生不会被贪邪之道所左右,必然会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随即秦昭王接着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儒家若成为一个“人上”该如何要求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荀子虽然强调了礼法并重的意思,但更为强调了儒家理想的一面,他坚持认为政治合法性来源于王道,而非暴力获取——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很显然,在荀子这里,他认为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要治理天下,必须以天下为公的态度,推行王道政治,而皇帝前时的做法正是如此……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