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宋末之山河动_第1305章 古董犹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05章 古董犹在 (第4/5页)

水患,又多次重建的相符。而樊城在近百年来历经多次恶战,城墙毁损严重,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将其推到重建,就这么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用泥糊巴糊巴接着用。

    对于作为城池第一道屏障的护城河也小的可怜,只有三丈多宽。赵昺也就纳闷了这么多年来,怎么就没有哪朝哪代就没谁将这小河沟挖挖,按说樊城紧邻汉水从中引水绕城也并太困难,可大家都这么凑合用,相互比着看谁懒,看谁节俭。

    “我军怕水淹城,敌军为何不怕?”赵昺扭脸问张进道。

    “禀陛下,樊城虽常常受水患威胁,却也非年年成灾。长居于此的百姓皆知,汛期来水最先受淹的是鱼梁洲;水位再涨,淹贾洼;再涨,威胁樊城;再涨,淹檀溪,百姓于此便可判断是否需要避水。”张进遥指几处地点回到道。

    “此外,襄河段未修江堤,洪水可以向地平的两岸漫泛,从而减少洪水对城池的冲击和毁损。因而汉水虽年年有水讯,但水位上涨总是很有限,江中的沙洲之上尚能有人居住生息,非有大汛,城池可保无恙。”

    “嗯,原来如此!”赵昺点点头,又问道,“樊城号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西接渝陕,东连江汉,南通湘粤,北达宛洛,是鄂、豫、川、陕的通衢之地,怎么江上难见舟船。”

    他知道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襄阳,其实早在商周时期,便已有人在此逐水而居,渐具渡口功能。到了春秋,已经是楚人进入中原的要津,当时设有"北津"、东津"两个渡口,成就了五霸七雄之业。战国时期,襄阳水陆码头更加凸显,蔡邕在《汉津赋》中对襄阳码头这样记载:"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坻,下接江湖。导材运货,懋迁有无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