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8章 力求公平 (第4/7页)
往门第那种可以延续好几百年的政治力量。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仕宦之家再也不容易世代保持仕宦的身份,除非子孙能够世代不断地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相对的布衣入仕的途径则宽广了很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士人阶层的扩大,科举考试竞争愈来愈激烈,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就是地域差异,就人口而言,北宋时期人口北方要少于南方,采用统一的录取率南方人明显吃亏,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举子们。但是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而随之起家功臣也多是北方人,为了照顾他们甚至还会指定录取的人数,而南方人也就只能忍着了。政权南移后,这种录取率不公的情况仍然没有改观,只是照顾对象换了而已。 再者财富的多少也渐渐影响到了科考的结果。就考生录取比例来看,考上进士的机会是相当小的,远胜于现代的高考,而要想在考试中出众,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作准备,不事营生。在这种情况下,富贵之家的子弟比较占优势,所以家庭的经济能力对于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 富有的家庭比较能够支持子弟接受较好的教育,也比较能够让他们心无旁骛,专心准备考试;甚至比较方便在考试中运用金钱来舞弊,譬如雇人代笔或买通办理考试事务的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富家子弟在科举考试中显然比较占优势。 以致“业儒”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理想。也确实有许多家庭世代以士人为业,他们可能有祖先在经营产业富裕之后,开始重视子孙的教育;也可能有祖先曾经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