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18章 自己做过 (第2/5页)
一样原本就是唐朝顶级太监的职务,其的月料钱就猛然上涨为二百贯,和宰相相当。此外他在西北边境每年都有两万贯的“回易”钱。但是他依然坚决推辞掉了,不肯转职为武职,所以高薪对于注重名声的士人的吸引了还是有限的,况且文官捞钱的手段也不少。 其次就是升迁,尽管宋朝文官升迁从时间到程序都远强于武官,但在战时武官可以进入隔级升迁的快车道,不少熟读兵书的文官在事业无望时,就希望转职为武官赌一把。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种氏家族,种氏家族本来是文官世家,到了种世衡这一代就投身军旅,靠着党项人的人头,转职为著名将领。 种世衡的儿子种诂、种诊、种谔原本就有殿中丞、国子博士等文职,吕公弼等人也看出了种家的砍人遗传天赋,纷纷推荐他们进入军界。种家兄弟也证明了自己不愧是杀人的“种”,在西北建立种家将的辉煌。咱们熟知的水浒中,鲁智深和王进等好汉们推崇的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原先也是文官出身,先干文官后当将领快速升迁成门风。当然了为了保险期间,很多文官转武职时还是保留了文官身份,只要武官差遣。 世界是多样化的,在宋朝文官中也有爱转职的另类好汉。赵匡胤就最喜欢善于动手的文官,他就干过殿试上让进士摔跤抢状元的事,还让状元们学习如何平定地方,希望文官们拿一分工钱“打两份工”,以实现最佳的性价比。 赵光义对他哥哥留下的武将都不放心,最信任自己的亲戚和府邸旧人。在赵光义统治时期,武将们很郁闷,但文官们谁要是转职为武将也很容易,有大佬们推荐就行。这让不少有武人习气的文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