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六章:大郎修为有点低 (第1/4页)
李绩看到大郎的眼睛突然放光,似乎一个溺水者在绝望之时,看到一根朽木棒。 心道,科举之路不是人人都能走得通的。他忽然想起前世史料中的一个典故“破天荒”: “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科举制度其过程是逐级选拔人才,凡是考进士的人,都是由地方选送本地区成绩最好的人入京赴试。 荆南地区派人参加京城会试,四五十年竟然没有一人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南地区为“天荒”,把那里遣送的考生称为“天荒解”。 直到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 当时,魏国公崔弦镇守荆南一带,得知刘蜕考中进士,便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一笔“破天荒”钱。 刘蜕不肯接受崔弦所赠之钱,在给崔弦的回信中,他写道:“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沧海何曾断地狱,宋崖从此破天荒。” 他收回目光,看着神采奕奕的箫瑀,急促道:“谢大人指点。晚辈一定尽力而为。” 随把吏部密文交给二叔刘一刀,刘一刀胡乱看了一眼,又将文书往李绩的面前一送:“清扬小侄你也看看。” 正当李绩要接手文书的时候,大郎嘴里突然发出“哼”的声音:“二弟就别看了。” 李绩一愣神,大郎,我待你不薄吧。你心眼里瞧不起我,因为我从小失去父母,流浪街头,斗大的字不识一行。 “我不看我也知道。科举取士,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注重实绩……” “啊!”这二郎如何这么熟悉套路。别说太学,就是乡学、私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