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东霸业_第585章 百废待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85章 百废待兴 (第3/4页)

   孙策所说的新政,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土地,轻徭薄赋等举措,而在于政府上下的更替,整个官制体系的改革。

    他所提的国号为“明”,不仅仅是想借用这个伟大的王朝,政/治体系也基本参考改革,直接去掉丞相,以军机、内阁两处机构替代。

    六曹分制在光武帝时期就有设立,只是权力稍低,所以提出六部大家也能接受。

    这一年多时间,孙策与鲁肃私下里已经又过无数次讨论,眼下最大的困难并非官制,而是人才。

    自隋唐以后,科举的发展,为历代王朝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而汉代的察举制,人脉资源都垄断在世家手中。

    孙策在制度上做了个提前的跨越,人才便跟不上调配,如果这些权力中枢被某个世家的子弟门生掌控,后果不堪设想。

    读书科举,非一朝一夕可成,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发展,更何况目前的情况,经文典籍都是各家传世之宝,要想广泛传播也需要很长时间。

    所幸此时还处于三国战乱前期,许多人才孙策还知道怎么用,再加上文武大比推行,在民间选拔人才,暂时可以渡过初期难关。

    一连数日,文武都聚于许昌皇宫之中,商议政令、民事、漕运等等,甚至秉烛夜谈,通宵达旦,无不精神亢/奋。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就像创业一样,每个人都累并快乐着,有目标的人生总是充满斗志。

    即便是诸葛亮、田丰这些还心存汉室之人,在看到新政框架之后,无不赞叹,他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