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当球长_第五百四十五章 这可是一场战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四十五章 这可是一场战争! (第4/8页)



    说起来这还是因为一个故老相传的传说,一个在闽粤沿海流传了很多年很多年的故事。后世很多人眼中矿产资源贫瘠的婆罗洲,在这个时代闽粤百姓的眼里可是有着一个很高大的名字的――金山。

    是的,婆罗洲在这个时候就被很多闽粤人称为金山。

    因为在这里生活的很多华人,就是靠采金为生。与爪洼岛和苏门答腊或是吕宋的华人不一样,西婆罗洲的华人虽然也有从事农业种植的,比如种胡椒。但这些人只是后者的数量中相对较少的一部分,他们的主要劳动力,男性劳动力,从事的还是开矿。

    陈鸣在站稳脚跟后,对南洋各地的华人进行了摸底排查,对比吕宋和爪洼、苏门答腊等地的华人多以从事农商为主不同,婆罗洲的华人人数多达七八万,却有接近半数从事着矿业劳动。

    据说这一传统是因为早期登陆西婆罗洲的华人多数为当地人头领(如苏丹)开矿采金。由于华工勤劳,技术熟练,有一些人在国内时就有淘金的一技之长,再加上诚实可靠,是以深得当地首领信任,当地苏丹一般喜欢招募华工开矿,自己则从中坐收矿利。所以这就成为了婆罗洲华人的一个传统了。

    西婆罗洲的许多个金矿还有个别宝石矿都是这样开发出来的。一个矿上的华工一般为几十人不等。那里的老人回忆说,三四十年前,只兰达一地就有华人开采的金刚石矿场11个,每个矿场华工平均为二三十人,每人每年能掘得一布克金刚石(需小矿石二三百个,价值20-24卢比)。收益是相当丰厚的。

    在此开矿的华人以闽粤两省之人居多,首先是广东的潮州府人,包括潮阳人、揭阳人、海丰陆丰人,其次是嘉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