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五十七章 中国的好前辈 (第3/7页)
从来就不是阻挠。 陈鸣昨天就想了,他拿着外交部跟赛利姆他们谈判的备忘录,对照着比较了一下现在的中国和奥斯曼,感觉后者可真的是水深火热啊。 周边就是恶邻,而背后还有波斯这个死敌,奥斯曼帝国的处境何其悲惨。而最最悲惨的是,奥斯曼人这些突厥裔,跑到小亚细亚都好几百年了,却似乎一丁点都没有继承天方商人的经济天赋,把自己国内的经济发展搞得一塌煳涂。 几百年里,奥斯曼的主体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城市的工商业中天方信徒根本不占主要地位。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这些异教徒倒是共同主宰了城市中的主要经济领域。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甚至还控制着农村的相当一部分利益。例如希腊人在棉花种植业方面发挥作用。除了棉花产业外,在其他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和经营中活跃的,即便不是亚美尼亚人,也是米勒特制下的劳动者。 教团力量很强大,从那些富裕的被统治阶级手中获取钱财,靠的却不是正当的经营渠道,而更像是勒索和收保护费。当西方因贸易的扩大、技术的改进、生产的增加和南北美州的白银的流入而有了巨大进步的时候,奥斯曼帝国却受制于教会和行会保守惯例的奥斯曼封闭性经济回避和抵制了这一巨变。不追随时代的步伐的结果就是让奥斯曼遭受了时代狠狠的撞击。欧洲国家对原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价格相应上涨,这导致奥斯曼的羊毛、红铜、贵金属大量输往欧洲。行会限于刻板的价格规定,无法在获取原料方面同欧洲商人竞争,结果其生产下降。行会受到的各种限制使它们也无法投资于一个个新兴行业。因此,奥斯曼帝国与西方的贸易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