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_第294章 因地制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4章 因地制宜 (第4/16页)

至今没有学者能够很准确地解释出它的来历。它是这个样子,三面围子。那么“罗汉床“有人认为是从弥勒榻上转化而来的。“弥勒榻“是什么呢?是指一个“须弥座“,佛教中的“须弥座“,是一个平着坐在上面,然后坐上弥勒佛似的,所以叫“弥勒榻“,没有围子,后来加上围子了就叫罗汉床。

    罗汉床的形制比较多,它无论怎么多,它都是三面围子,一面冲前。罗汉床逐渐演变到明清以后,变成了一个待客工具。俩人在床上斜倚着,有点像双人大沙发,倚着聊天,这种现象也是因为中国的起居习惯造成的,就是我说了,睡觉的地方就是待客的地方,你移到床上,他也在床上待客,所以有时候我跟西方人开玩笑,我就说中国人待客的最高礼仪是拉你上床。到现在北方的很多乡间的习惯,你到农村去,农村的老太太不拉你上炕她就觉得不亲热,她觉得等级不够高,就是因为我们的习俗造成的。你要到农村去,尤其它北方的农村有炕,你去了,他要说坐在椅子上,坐一会儿走了,他觉得不够热情,一定要拉你上炕,吃饭干什么都在炕上完成,它显得热情,这就是我们的这种文化几千年来没有彻底地改变掉。

    再看《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坐在那个三面围子的罗汉床上观看歌舞表演。他为什么坐在床上,不坐在椅子上呢?因为床的等级比椅子高。这一点是我们有时候会忽略的。床的等级在待客的时候比椅子高,所以他就用床来待客。

    还有一个典故“东床快婿“,在《晋书·王羲之传》中有记载。它这个记载是说“时太尉郗鉴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王导)“,这都说得比较诘屈螯牙,就是找个女婿,然后呢,“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