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八章 直隶大建设(1) (第3/4页)
隶其他的府县,能筹建起一批官办诸厂,形成陛下一直所强调的产业,那就不一样了。 这件事情能够做好,不仅能解决稳定问题,还能增收不少税收,同时推动直隶境内的改变,可谓是一举多得。” “抚台的构想是好的,但是直隶赈灾行署这边,并没有精通此道的人才啊。” 阎应元讲出心里的担忧,“再者言,若真筹建一批官办的水泥厂,只怕这个开支,还要再增加很多。 现在筹建直隶境内的驰道,就缺口两百多万两银子。” “这些问题,本抚都已经想好了。” 卢象升微笑着说道:“管理水泥厂的人才,包括其他厂的人才,可以从天津抽调一批吏员,增补到直隶赈灾行署中,并筹建起对应的机构。 至于说筹建水泥厂,所缺的那部分银子,本抚打算再向陛下呈递密奏,看看能否争取到内帑银子。 这些谋划部署,关系到直隶今后的发展,倘若内帑没有银子,本抚就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件事情必须要明确下来!” 时下的大明,可谓是上下摆烂,但这并不代表着大明,就没有务实肯干的贤臣良才。 先前崇祯皇帝所谋划的种种,已然开始逐步发威。 特别是赈灾行署这一机构,吸纳很多科举无望的读书人,还有规模不小的生员。 这较为庞大的吏员队伍,在卢象升、陈延生、袁可立、孙元化这批贤臣良才麾下,做着最繁重的基础性差事,凡是能承受住这种压力的,皆逐步晋升上来,所领取的俸禄和享受的待遇,皆是从内帑直接拨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