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四海扬帆_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章 湄公河上的老铁 (第7/7页)

卫。

    雨季的特点是突然会下一场暴雨,事前毫无征兆。白天没人在乎下雨,全当洗澡。晚上就不行了,士兵宿营时会砍下棕榈叶搭建帐篷。多少可以遮挡雨滴,但仍然能感觉到雨水在脊背下面流淌。

    好在南洋士兵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生病的人不多,重病号都转移到牛车上。

    途经一条通向铅矿山的牛车道,老挝南部靠近湄公河有一座铅矿,在联邦建国前期,这座铅矿是国内生产子弹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南洋诸国普遍缺铅,只有安南和缅甸情况稍好。

    阿拉干、马打蓝、万丹、巨港等国长期流通铅币,荷兰和英国发现向南洋地区运输铅料是一门暴利生意。

    英国人1636年向万丹提供了100—150吨铅,荷兰在1638年为铅币铸造商提供153吨铅,只有少部分铅变成子弹,多数都成为货币。

    整个东印度群岛铅市场大约在每年350吨的需求量,荷兰人控制了三分之二。

    再向前走10天,队伍到了沙湾纳吉,又是一座因货物交换在崇山峻岭苍翠雨林间诞生的小镇。

    沙湾拿吉附近的居民划着小船,每年固定在这个季节进入城镇,向商队售卖粮食和土特产。

    湄公河自沙湾拿吉至万象500公里的水面恢复通航能力,蔡元定终于摆脱了牛车道、吸血蚊蝇、印支虎与热带雨林。

    尽管只是些搭了竹棚的大舢板,对士兵却是最大的享受。

    船队升起席帆,在南风吹拂下,缓慢向北驶去。

    晚上无法行船,只能停下宿营,500公里的河道,溯流而上需要近3个月。

    1659年10月,雨季行将结束,蔡元定抵达万象。人生一场康波的1640四海扬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