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竹碎玉_第10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6节 (第2/6页)

    萧窈三言两语讲了浙东受灾之事,这回倒没提晏游的名字,只叹道:“便是秦彦他们筹划得再怎么好,一层层落实下去,指不定要打多少折扣,最后要耽误多少性命。”

    崔循指尖穿过她绸缎似的长发:“你很看重此事。”

    萧窈道:“我若一无所知,倒可高枕而眠;可已然知晓,又岂能袖手旁观,当个眼瞎心盲之人?”

    “再有,”她微微后仰,倚在崔循身上,轻声道,“你若不曾忘,便该知道从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连绵不休的大雨。那时因在夏日,灾情尤甚,水患之后甚至起了场疫病……”

    □□不聊生,灾情严重处,积尸盈路。

    天师教便是自此大行其道。

    贫寒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真染了病,断然是没有银钱请医问药的,只有死路一条。这种时候,哪怕是随手画就的一纸符箓,于他们而言也是无论如何都要紧紧攥住的救命稻草。

    真有侥幸生还的,便成了口口相传的“神迹”。

    信徒们逐渐聚集成众,人愈多,胆愈壮。

    自某处开始抢掠府衙、富户,并将其生生焚死开始,压抑太久的愤怒连带着与日俱增的贪念,便如燎原之火,一发不可收拾。

    重光帝初时还曾叫家仆设粥棚,救济百姓,后来见时局彻底失控,便如浙东等地其他士族一般迁往建邺。

    此事之中,各姓士族或轻或重总有折损。

    彼时未及弱冠之年的崔循在众人不以为意时,就觉察形势不对,多方游说,拉扯起京口军。后又与桓大将军合力镇压叛众,杀天师道教主,尸身悬于城门示众,才渐渐平息此事。

    崔氏自此真正复起。

    崔循又岂会忘记?他今日在官署得了西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